很奇怪,我搜遍網絡居然沒有一篇是關于智慧教育和在線教育產品的解讀文章,不知道是不是這兩個行業和產品區分度太大,業務邏輯大相徑庭所致還是說很少有人同時從事過這兩個方向的工作,但是我相信原因是前者。
在此小智說明一點,本文不針對任何在線教育公司和智慧教育公司,本人因知識不足,如有欠妥之處還請同行批評指正;
一、智慧教育發展歷程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產業一個典型產業支柱,教育信息化產業覆蓋校園基礎設施,校園易耗品,校園硬件,校園軟件,校園服務為一體,智慧教育主要是針對校園智能教學硬件+智能軟件系統為主。智慧教育目前涵蓋范圍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
2010年可以作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元年,最早提出是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提升學校教學硬件,寬帶網絡等;
隨著我國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發展,學校教育信息化也迫在眉睫的亟待提升,2012年國家教育部提出教育信息化1.0發展綱要。由此智慧教育發展進入新的社會視角,逐漸被廣大中小學所關注重視;2012年也可以作為智慧教育發展元年。
很多智慧教育公司都是在這一年成立,我們所熟知的行業知名智慧教育大公司都是這一時期開始發力,早期智慧教育行業和學校的合作大多集中在智能硬件,如交互式白板,交互式黑板,智能投影儀,校園安防設備,以及初期校園網絡布局,校園教育云平臺的建設,其中教育信息化1.0集中發力點都在,三通兩平臺建設上,比如建設升級人人通平臺,結合教學管理和校園硬件應用系統校園管理云,教師備授課系統saas軟件的電子書包等;隨著后期技術的提升和硬件的提升,出現了交互式一體機等。
教育信息化1.0,已經在2017年收尾,2018年教育信息化2.0提出為期5年的發展規劃,讓智慧教育行業出現了大幅的提升,2.0時期出現了大資本擠兌出小資本,擠兌出業務模式單一,市場占有率較低,政府關系不夠強的的企業紛紛退出這一行業。
教育信息化2.0讓這個行業發展更加全面激烈,產品業務形態更加全面化,行業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從硬件更加智能化,到lass,saas,pass服務云平臺、行業ICT服務,渠道,后期運維等產業協作鏈更長了,這一時期智慧教育集中體現在整體智慧教育解決方案為主。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受到政策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市場需求所決定。
隨著2020年疫情的影響,讓智慧教育突然在一下子成為公立體系教育的一個新的亮點,這一點確實覺得我國的政策利好,國家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高瞻遠矚,提前布局不至于讓全國近兩億的教育人口,不因為突發疫情而停止學業。
隨著2022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接近尾聲,作為一個在這個行業從1.0到2.0發展走過來的工作人員,感觸頗多,我依然堅信這個行業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我們也樂見到教育信息化3.0提出AI+教育以及進一步擴大互聯網+大平臺這一深度應用場景。
二、智慧教育發展中的一些小問題
智慧教育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讓人哭,讓人樂的點點滴滴。如果說智慧教育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確實讓用戶有點恨鐵不成鋼的,甚至有時候有點想讓人罵娘!
教育信息化1.0時期智慧教育發展形態為初代的智能硬件和電子書包產品形態為主,出現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云平臺產品架構基本比較單一,大多集中在課堂交互部分,但是課堂交互中缺少相應的內容設計;
(2)校園網絡比較差,各公司自建區域服務器,網絡速度比較慢,經常出現正在上課使用交互,出現學生答題提交不上,教師分發教學資料時,發到一半時間終端的現象;影響體現效果;
(3)所謂的智能分析,智能評測也很難做到數據分析準確的效果,當然這里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是學校老師信息化水平不高,也有老師很排斥這個新東西,客觀原因是早期電子書包產品使用和體驗效果確實不理想,并沒有減輕教師的負擔;
(4)盈利較難,基本依賴于靠售賣硬件和三大運營商合作,加之三通兩平臺免費,這樣對于資金流短缺的公司來說根本熬不住,另外早期時候智慧課堂多結合平板電腦進行教學使用為主的形式,會存在較高的政策風險。
教育信息化1.0時期能夠存活下來的公司,基本都是以硬件專長或者背靠大資本投入的企業。
教育信息化2.0時期,市場上也出現一些新的變化,以渠道銷售和區域化政府關系較強的企業和一些跨界大國企和私企的加入,讓這個行業有了新的活力,同時也讓市場有了更多的選擇,但是信息化2.0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具體如下:
(1)各家產品技術接口都有個性化設置,加上一些硬件廠家在硬件上做了很高的防火墻設置,以及寫入保護措施,所以學校在購買多樣化智慧校園產品在融合使用上存在很大問題;
(2)產品形態越多,問題越多,出現產品使用和企業對產品設計的矛盾,往往產品使用操作不是那么便捷,老師認為不夠簡單,操作難度大,使用智慧教育產品備課,預習,課堂互動,課后作業等都沒有真正幫助教師解決負擔,反而增加教師任務;產品使用流于形式罷了;
(3)大多數智慧教育公司都有這樣一個共識,認為智慧教育產品應該注重產品對用戶(教師,學生)使用數據的發掘,而缺少真正對教育本身的認知,以及教育制度的認識,所以產品設計與業務存在矛盾性;
(4)在注重產品形態,大力推進產品使用過程中,也就是實際運營上缺少教師的參與感和優質內容配合產品使用,沒有專業教師做好后期的運營服務工作,往往是公司期待以教育政策或者公文命令推動產品使用,認為產品使用好不好關乎教育管理者的事情,而政府教育部門認為產品使用好不好應該是企業產品是不是真的滿足和給老師老師指導服務,用的好不好應該是企業自身要做好的事情;由此推進很難。
(5)最重要的是現有教育制度在考核教師的工作和績效上也沒有明確清楚智慧教育這件事情做得好不好是不是影響考核標準,另外企業缺少在產品教學上的內容制作和內容建設,以及圍繞學校學科教學的業務設計。
(6)很多企業存在外行人做內行的事情的情況,不能說不好,但是從長遠來看,依然是利益關乎企業生存,由此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如有不恰當之處望批評指正,但是這個行業前景依然看好,原因很簡單,這是符合政策的發展需要;